本文转自:河北日报
家国情怀中的人生抉择
mdash;mdash;读梁晓声《父父子子》
胡胜盼
2022年,梁晓声的长篇小说《中文桃李》出版时,面对读者,他曾表示自己的梁记面食店要关张了。而其最新长篇小说《父父子子》(中信出版社2022年12月出版),极有可能是梁晓声长篇小说的压轴之作了。我这一个中国作家,老了老了,却终于也为表达由衷的敬意创作了一部小说,实在是我该做的事,也实在是一种光荣!名下有此书,身为中国作家,又去一憾也!梁晓声的话,足见《父父子子》在他心中的分量。
《父父子子》为铁血儿女列传,饱含敬意。小说以东北高氏家族几代人的命运,串联起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五十年间中国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并创造性地将视野扩展至海外华人及世界局势,于一个个坚忍勇毅的人物中窥见时代历史的变迁。《父父子子》的推介语中,称赞该小说是一部五十年中华民族奋争史,与《人世间》五十年中国百姓生活史,共现百年中国的波澜壮阔。其实,简而言之,梁晓声想表达的依然是一种家国情怀里的人生选择。中国之近代的史,不唯苦难,不唯悲情,亦有大气节大义勇在焉。一批批铁血男儿,坚毅女子,乃是真真实实的存在。他们和她们,当年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国,肝脑涂地终不悔的初心,与日月同光,共山河永在。书中人物鲜活可感,有共产主义战士、红色资本家,也有海外华人、二战英烈hellip;hellip;国仇家恨穿插爱的温情,无意探讨人性,却超越了人性。
梁晓声是哈尔滨人,《父父子子》的出版,实际上也了却了梁晓声的一桩夙愿。他几次回家乡,都表示要写哈尔滨的百年历史。为此,他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直到时机成熟方才动笔。《父父子子》不吝笔墨地描绘了东北沦陷前异彩纷呈的东方巴黎和之后噤若寒蝉的人间地狱。笔下有真情,胸中有敬意。小说中流淌着游子们对家乡的眷恋和情思。游子的队伍里,有小说中人,也有写小说的人。
《父父子子》以父与子牵连起个人与家国一起成长的故事。小说中有多对父子关系mdash;mdash;高鹏举与父亲、高鹏举与儿子、高鹏举妻弟与岳父、高鹏举的司机孙师傅与孙师傅的儿子hellip;hellip;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1935年冬,在积贫积弱、大厦将倾的旧中国,在日军铁蹄下,一个留美归来、喜欢吹萨克斯的富家少爷高鹏举,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做出了重大抉择。高鹏举的妻弟、纽约唐人街帅气青年赵世杰,本来有机会站在百老汇的聚光灯下享受鲜花和掌声,却毅然选择加入飞虎队,奔赴惨烈的远东战场。高鹏举的儿子高坤,不想做那个被保护的人,选择为了保护他人而走进硝烟和炮火,战争结束后,又因有一技之长而选择留在渺无人烟的北大荒。
在国家民族危难之时,抉择成为中国人精神信仰里的底色。这种底色,就是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信仰传承。梁晓声说:若纷纷从历史中走来,不知可列成多少方队?若这样的方队经过天安门广场,又该是多么令人肃然起敬的情形?继往开来的中国人若缺少了他们和她们的基因,便也只有一直悲情下去!如果说《人世间》是从人间烟火里,写出了中国人内在最柔软的深情,那么《父父子子》就是从浩荡的历史中,写出了中国人最坚不可摧的刚烈。
《父父子子》中人间悲喜、民族大义兼而有之。小说以特别的跨国叙述视角,呈现出国人和海外同胞异地同心的双城记。以哈尔滨和纽约为空间坐标,历经四代人,跨越五十年,缓缓铺陈中国经历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抗美援朝战争,纵深到新中国成立后开发建设北大荒等重大事件,打破常规的叙事角度,力求最大程度地给人以亲历者自述般的现场感。梁晓声试图以文学的形式促进海内外华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实现情怀上的大团结。
其实,《父父子子》在叙事上不断切换视角,多少也有点无奈。由于常年伏案写作,梁晓声的颈椎病和腰椎病都比较严重,因此,为了尽量在不破坏情节流畅性下压缩篇幅,就不得不做一些妥协,不然铺展开来又会是百十万字的大长篇,这对于梁晓声来说实在力不从心。但是,特别的叙述视角也给了读者特殊的阅读体验,这又不得不说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了。
《父父子子》讲述的故事,何尝不是梁晓声又一次和年轻人推心置腹的坦诚对话。梁晓声对艰难人生的礼赞,实际上是对生活中真善美的礼赞,为历史作证,为善良辩护,为正义伸张,为生活承担,因此他的写作总会有一种坚不可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