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国文化报
▲竖起敞开七言联(书法) 2022年 薛永年
本报实习记者 刘霄
近日,著名美术史学者、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薛永年受邀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展览以史笔诗心为题,精选了薛永年书法、绘画、篆刻等各类作品100余幅,学术文献300余件。通过学与艺 融知行师与友 相砥砺史与论 通古今尊承变 教与学4个单元,系统展示了薛永年的学术成就和诗书创作,以大量文献、手稿、书信、照片勾勒其治学历程和研究方法,以诗书画印共美展现其人文艺术修养,此外还呈现其师道传承和艺学交往。
治学通变 为中国美术立言
薛永年在青少年时代便对诗文书画产生了浓厚兴趣,14岁参加北京青年美展,高中阶段致力于篆刻学习,之后又考入刚成立不久的北京画院国画业余进修班,得到吴光宇、马晋、刘凌沧等先生的亲授。自1960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他成为新中国第一届美术史论系的本科生,由此成长为一位著名的美术史论家。在40多年的从教经历中,薛永年教研并重,不仅培养了本科、硕博士数百人;同时先后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主任,并在多所高校、文博和艺术机构任专家顾问,对中国文博和美术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他也是最早走向世界的新一代中国美术史学者。上世纪70年代,他先后在《文物》杂志发表《何澄和他的归庄图》《谈张渥的九歌图》的学术文章,上世纪80年代初,由于辅导留学生显示出卓越的学术水平,他成为最早被国外邀请访问讲学的中国美术史学家之一。不断受邀外出讲学和出席研讨会的经历,让他备受学界关注。如此的经历,也让他具有了国际视野,不断强化其学术型学者的特点。
就治学方法与知识结构而言,薛永年无疑是具有现代性的。他不但擅长诗词,亦能书画篆刻,在取众家之长的基础上,将史论研究与艺术实践相结合,将书画艺术与文物鉴定相融合,延续了知行合一的传统,又使其更具有现代性;既保持文以载道文以化之的文化意识,又能博古通今,中西结合。如果说西学引进促发了中国现代学术的专业化,那么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强调的学以致用、通专融合则在薛永年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认为:作为由中国本土培养出来的第三代美术史论家,薛先生lsquo;借古以开今rsquo;的学术思想,助力中国传统学术与艺术在继承中实现创造性转化,他lsquo;为中国美术立言rsquo;的理论构想,彰显出一代学人在文化强国战略中的自信自觉。
在美术史论研究上,薛永年有个案研究、画派研究、传统书画论研究,并重新认识画史发展线索,填补空白,深化认识,总结历史经验。既有对百年美术变革进行宏观的整体把握,也对美术史学科进行深刻的反思和展望。
传道授业 学术传承拓新途
在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主任的10年间,薛永年在学术传承中不断开拓发展的思路,并将中国美术史的研究群体不断发展壮大。
1997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筚路蓝缕四十年mdash;mdash;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教师论文集》,正是这一群体在学统上的集中体现。《中国美术简史》《外国美术简史》是在薛永年担任系主任之初组织专家学者编撰的,至今仍是美术史论研究学习的通行教材。2000年,薛永年主编了《中国绘画的历史与审美鉴赏》,该书进一步普及对中国美术中的绘画历史的研究、梳理及鉴赏,对年轻学者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论及薛永年担任美术史系主任岗位的贡献,一方面,他不断扩展研究领域和专业课程,另一方面在校增设学术讲座,促进教学相长,拓展学生视野。为了更好地继承传统,激励师生,成立了各种奖学金,为美术史论研究提供平台,推动学术发展,加大国际之间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吴为山说:薛先生的lsquo;史笔rsquo;小中见大、以大观小,始终保持着对美术史作为一个整体学科的反思和自觉,他所提到的如何lsquo;开疆拓土与把握本体rsquo;二者之间保持动态平衡的问题,如何在lsquo;美术史的阐释与历史的把握rsquo;之间不顾此失彼的问题,都发人深省。
在开幕式上,薛永年分享了自己对史笔诗心的理解。他说:lsquo;史笔rsquo;,是因为我国是一个重视历史的国度,讲求以古鉴今、旧邦新命、史笔如椽;lsquo;诗心rsquo;,是因为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讲求以诗言志、以诗抒怀、重视诗教。而我向往的lsquo;史笔rsquo;、钟情的lsquo;诗心rsquo;都来自文化传统,离不开国家的培养、时代的召唤、历史的使命、家国的情怀。
从18岁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如今已经81岁了,不知不觉已经过去60多年了。薛永年动情回忆了自己求学时与启功、张安治等老一辈艺术大家的难忘经历并表示,自己只是在师辈的言传身教下,在传统的基础上,去求得扎实而不空泛的寸进,起到承前启后的点滴作用。他说:最难忘的是老师的教育,他们给我的教诲首先是德,是重义轻利,是淡泊名利,是责任担当,他们的立德树人、崇德尚义、培根筑魂、先器识而后文艺使我受益终生。
此外,薛永年十分看重书画鉴定。1962年,徐邦达、张珩(张葱玉)先后在中央美院史论系讲授书画鉴定的课程,薛永年便是当时的学生之一,以他的上课笔记为框架,最后整理出版了《怎样鉴定书画》一书。他认为,书画鉴定鉴赏是研究美术史的基础,老一辈学者将书画鉴定从感性经验提升到理性认识,建立起中国书画鉴定学的理论体系,张珩将书画鉴定作为一门学科讲授具有开创意义。
文化担当 自觉先行
回顾薛先生的学术历程,lsquo;担当rsquo;二字可谓是最为恰当的精炼浓缩。吴为山说。士夫以兼济天下为己任。薛永年在老一辈学者的带动下,志于道,据于德,重本土而借他山,在美术史研究的同时,由古而今,有史兼论,参与并主持了多个重点课题、编撰多部美术史论著作,对中国美术事业的整体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2012年,薛永年主持为中国美术立言mdash;mdash;首届美术理论与文化强国研讨会,发表了《美术理论、强国战略与文化自觉》的论坛综述,他呼吁美术界要站在文化战略的高度认识美术理论建设,此番言论对整个美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担当正是以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为前提的。
上世纪80年代后期,薛永年就开始从史与论的角度对当代美术的发展提出自己的见解,虽行文不长,但都紧扣当时美术发展的现状和问题,阐释发现史论对美术创作实践的未来意义,这一点充分体现了美术史论家对时代的敏感和自觉。致力之心,可谓至重至远。
在中西文化交汇碰撞的今天,在美术史的研究上,薛永年强调了两条路:一条是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另一条是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既要借鉴他山,更要卓然自立。他认为,作为人文学科的美术史,要求学者具备人文社科素养,不被专门的领域所局限,甚至以百科全书式的通才为追求,是完全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