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负责人到办公室来,说他所负责的年级段里出现了一种可怕的现象:几个女
孩子经常性划伤自己。
的确可怕。
班主任带一个据说情况最为严重的女孩子来办公室。她婴儿肥的脸儿是健康的浅咖色。几绺长长的刘海没有汇入脑后那束马尾,斜斜拂动在组合恰当的眉眼前。
问她是需要班主任留下来陪还是去忙
工作。她有些羞赧,又有几丝意外地说:让老师去忙吧!
------
把小方桌两侧的椅子调整成锐角,笑眯眯地快速扫描她一遍,她的五官组合得很恰当,绞在一起的双手显示着她的拘谨,眼神中有期待也有好奇。
倒了一杯水给她,她伸手接杯子的时候,我这七百度的近视眼透过镜片看到了她的手背,那双修长的小手自指关节至手腕处,浅浅淡淡纵横着长长短短的印痕。左手中指下端,一道五六毫米的伤口泛着暗红,显然不会超过24小时。她说那是前一天放学后在河边一处活动场地玩,被一个男同学骂了一句后坐在场地边用小刀划的。
让她把袖子往上撸起至肘部,手腕处三道暗褐色的疤很刺眼,每一道都在3、4厘米左右。她说这是在家里被父母咬定是她偷拿了父亲口袋里的二百元后回卧室用刀片划的。
再
努力往上撸袖子,最早的那一道在大臂内侧,已经是浅浅的白痕,她说那是在餐桌上吃饭时被家长嫌弃速度慢遭到训斥后回卧室用笔尖划的。
长长的刘海遮掩下,有一道两厘米左右的细细的竖印儿,撩起刘海儿,印痕清晰可见。
每一道疤痕背后,都是一个曾让她难受的故事。有的她还记得,有的已经模糊。她对部分问题给出的答案和班主任的描述有出入。我相信我的同事,我相信他们的描述是基于自己的观察。我也相信孩子,只是她的描述是
选择性的。记忆的偏差源自人性的罗生门,与品质无涉。无论事件的叙述是否清晰是否完整,她描述时的情绪是真实的:很平静、很淡漠,甚至更像一个旁观者在描述曾发生在她眼前的别人的故事。她说:划破皮肤的时候,并不觉得疼,看着血一滴一滴滴在地上,心里感觉可舒服。这句可舒服,在我的咨询室里,我很不舒服地听到过好几次。
问她是否同意让妈妈下午送她来学校时顺便到老师这里一趟,我说我会等她们到五点钟。她说妈妈不一定有时间过来。五点过五分,她和另外一个小姑娘跑进办公室,笑意盈盈地说:老师,我妈妈今天没有时间,改天我再跟她说说吧。
我没有告诉她,在她上午回答我说中午回去跟妈妈说,不过妈妈不一定有时间的时候,我
知道一定是这样的结果。
其实,我还有件事没告诉她,就是上午她离开办公室后,我已经联系了班主任,联系了她妈妈,她妈妈下午已经来过办公室了。
妈妈的装束,不像一个
生活很精致的
女人,也不像一个邋遢的主妇,像一个不拘小节的自由职业者。
------
问妈妈有没有注意到孩子身上的划痕,她说:知道呀。
问妈妈什么时候注意到孩子身上有划痕,她说接到老师的电话以后。
问妈妈是接到哪个老师的电话,她说的时间距离她姑娘说的时间晚了将近一年。
我几乎就呵呵了。我说:您心可真大。妈妈倒是呵呵了。
这段日子里的来访者中,有几个孩子几乎动摇着我尽力保持的中立立场。那个从上幼儿园就再也没有见过父亲面、如今十天半月见不到也打不通母亲电话今天在邻居家明天在亲戚家的女孩子,那个从两岁起就被再婚的父亲送到爷爷奶奶身边自三年级起就不想去学校的瘦小的十三岁男孩子hellip;hellip;看着他们相同的默然的表情,听着他们愤恨地说不想听到父母的声音不愿跟他们联系,听着他们的爷爷奶奶哽咽地说他们的父母说不要他们了,我总想要过来他们父母的电话,问问他们就这样放弃对孩子的教养,是否考虑过这些在漠视和愤懑中浸泡的孩子会长成怎样
一个人。不过,这些孩子态度一致地告诉我,不用和他们的父母联系。
本文标题:生而不养,罪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