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在中国民间有三大鬼节,这就是春天的清明节、秋天的中元节,再就是古历的十月初一的寒衣节。因为这三个节日都是为了祭奠已故亲人所设,所以被称为鬼节。
在胶东农村,没有寒衣节之说,通称这一天为月一。在表述上只说清明的主题是给已故亲人脱棉衣换单衣,月一是给已故亲人脱单衣换棉衣。所以,民间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备好烧纸,香火、招奠、和吊纸到祖坟墓地上坟,活人证心,以示孝敬。
月一的习俗与清明大致相同,首先要准备供养。当活着的人来到已故亲人墓前,第一块活计是先摆供。上供的物品一般是水果、水酒和饽饽,以前蒸供养的饽饽有五、七、九之说,现在已经通改为十个,每五个为一摞,左右对称摆放,每摞五个。摆放的时候,要先用三个按三角形平放,第四个饽饽应底朝上,第五个平放在第四个的底上。然后要生上香。接下来就开始修饰坟墓,割除杂草,捡拾落叶,该培土的培土,该修整的修整,力求坟墓清洁整齐,给人一种新的感觉。接下来就是第二快活计,这就是压纸或是挂纸,一般要求能挂尽量挂而不压,新坟在没有长出迎春之前,没有枝条可挂,只能压纸。挂纸亦称吊纸,是在家里提前剪裁好了的。其方法是把白有光纸裁成64开,顺纸纹用剪子在顶端1厘米处铰至末端1厘米处不能铰通,挂吊纸时将铰端揭起,扭在迎春枝条和高蒿子上,以示给故人换上棉衣了。接下来就是月一上坟的最后一块活了,这就是烧纸。烧纸有讲究,在烧之前,要用铁锨或是木棍围坟墓划一弧形,并在右侧留出进出口,然后在弧外也划一圆圈,也可不划。烧纸时,要拿出一部分在弧外小圈内点燃,这是给那些没人上坟的孤魂野鬼的,不在多少,表个心意而已。如今森林防火是一件大事,在没有防火保障的情况下。把烧钱纸压在坟旁即可。但要记住,不管什么情况,一定要保证人走火灭,不留隐患。
关于寒衣节的来历,在胶东民间流传着好几种版本,但大多倾向于孟姜女一说。说的是在秦始皇时期,
江南一个叫孟家湾的地方,住着一个孟员外,他和老伴有一个如花似玉且知书达理的姑娘,取名叫孟姜女。有一天,孟江女在后花园散步玩耍,突然一阵风掠过,把姑娘手中的扇子刮落水中,恰好被躲在花园树丛里逃避徭役的万喜良看见,帮她把扇子捞出。
万喜良是个英俊的帅哥,两人一见钟情,定下终身。不料,就在他们举行婚礼之时,衙役赶到,将万喜良抓获,送往北方去修长城。两人哭别之后,孟姜女整日以泪洗面,思念心切,不觉已经过了两年。有一年入冬时节,孟姜女心想,丈夫已经走了两年,音信全无,他怎么样了,面对这凛冽的寒风,丈夫可有御寒的冬衣?于是,她就决定为丈夫赶制棉衣,千里寻夫送寒衣之说由此而来。
话说孟姜女告别父母,背着棉衣,一路爬山涉水,风餐露宿,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来到长城脚下。那曾想,孟姜女得到的消息却是丈夫早在一年前就累死了,尸骨就埋在长城底下。
孟姜女听到噩耗,号啕大哭,边哭边手拍城墙,嘴里呼喊着万喜良的名字,哭诉着暴君的残酷。可能是孟姜女的悲凄感动了苍天,突然一声巨响,长城倒塌了,里面露出一具白骨。孟姜女守着这堆白骨,哭了七天七夜之后,边将寒衣烧掉。令人奇怪的是,这寒衣燃化之后,并不散架,只见这寒衣悄然升起,围绕孟姜女转了三圈,
轻轻落下,覆盖在白骨上。这一天正好是十月初一,自此,民间就有了以送寒衣的形式来寄托对已故亲人的哀思。
至于清明、七月十五、月一为什么烧纸,这也来源于民间传说而延续下来的。说的是蔡伦造纸发了家,蔡伦的嫂子慧娘就叫丈夫跟蔡伦学造纸,但蔡伦的哥哥学艺不精,虽然造出了纸,但有毛边不规范,质量很差,卖不出去,造成了货物积压的现象。看着积压这么多纸卖不出去,慧娘很是焦急。于是就想了一个办法,她假装气火伤心而死。丈夫蔡莫不知是计,见夫人死去,很是后悔自己学艺不精,边哭边下决心把现有的纸烧掉,好好跟弟弟学习。正烧着的时候,慧娘醒了。她告诉丈夫说,你给我烧的纸在阴间都变成钱了,我用这些钱买通小鬼们替我干活,后来我又用这些钱买通阎王,就把我放回来了。咱的纸在阴间好使,能变通很多事呢。她的话很快传遍了街坊邻居,大家为了能让自己已故亲人在阴间和便,都纷纷来买他的纸,很快他们家积压的毛边纸被畅销一空。自此,在民间,凡是死了人,送水、过周七,凡是与阴间事物有纠葛的事,都要买烧钱纸(毛边纸)来解决问题。
本文标题:人间万事阴阳隔 悲泪但随寒衣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