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人生实苦,唯有自渡。
诚然,人活着,就没有一天容易。尤其是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压力如影随形。
每个人都希望遇到生活的摆渡人,但能渡人的,只有自己。
问题是,如何自渡?窍门在哪里?
古人留下三个禅宗故事,若能悟透,就能渡己一生。
01
六欲诸天来供养,天花乱坠遍虚空:放下执念。
有一天,释迦摩尼给弟子讲课,天空中有无数的鲜花飘落,洋洋洒洒,甚是壮观,让人目不暇接。
忽然,他拿起一朵花,出示给大家看。
在场的弟子,面面相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有的弟子,摆出不予理会的状态。
唯有摩诃迦叶,微微一笑。
原来,摩诃迦叶是一个没有执念的人,真正理解了mdash;mdash;把看到的,当假象。
实相无相的道理,似乎很绕口,但是从多角度理解,就会明白,存在或者不存在,都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的态度。
很多人觉得生活很苦,并不是日子过不下去了,每天仍旧有吃有喝,也能穿暖和。只是内心很苦,执着追求的东西太多了。
人活着,有没有意义?你苦苦寻找答案,就会痛苦。你若不执着意义,就能轻松自如。管它有没有意义,活着就行了。
到头来,谁都是一堆黄土,功过是非,留给后人说。作为普通人,后人压根就记不住你的名字,一切都灰飞烟灭。
同样,情感、物质,都不需要执念。收入高,就多花几个钱,多一些存款;收入低,就省一省,日子也能从容。乞丐有乞丐的活法,土豪有土豪的活法,都是活一辈子,须臾之间而已。
放下你的执念,苦非苦,乐非乐,皆能从容渡过。
02
迦叶以来,以心印心,心心不异:自己开悟。
释迦牟尼没有著作,他的思想,都是弟子们记录的。正如一个成语说的如是我闻。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依靠的是心心相印。彼此去感悟对方,然后得出自己的结论,而不是强求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
当摩诃迦叶对释迦牟尼手里的花,微微一笑时,也就是领悟了其中的奥秘。于是乎,释迦牟尼当场肯定了摩诃迦叶的智慧。
不要说,不要写,但是能够领悟,这样的事情,在《西游记》里也有体现。
唐僧师徒,历经磨难,来到了西天,走进了藏经楼。
可是藏经楼里的书,都是一堆没有字的白纸。唐僧用紫金钵作为交换,才得到有文字的书。
孙悟空认为,这件事有蹊跷。释迦牟尼笑着说:白本者乃无字真经,倒也是好的。
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去悟。
人生苦不苦,其实是每个人的感悟不同而已。
若是你感受到了阳光一般的生活,那就是每天吃萝卜青菜,也不会觉得苦了。
打两个比方。
孔子在云游的时候,遇到一个叫林类的人,没有妻子孩子,还很老了,靠捡稻穗维持温饱,但是林类很快乐,他把生死看成一来一去,把死当成快乐的事情。
在小说《活着》里,福贵一辈子都苦,但是他老了,却说: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
一个在黑夜里行走的人,只要内心有光,慢慢来,就会天亮;一个在阳光下的人,如果内心阴暗,看到的都是垃圾。这就是自己去悟的道理,要选择如何感悟,你应该清楚了。
有大智慧的人,站在深沟里,一抬头,就找到了星辰和月亮。
03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不求圆满。
南北朝时期,达摩从遥远的地方来,抵达广州。
梁武帝闻讯,非常隆重地请达摩到金陵。
当时,梁武帝建造了很多寺庙,花钱养了很多的和尚,还写了很多的书,努力制造太平盛世。并且,他亲自到了同泰寺,做了三天的住持和尚。
本以为,自己做了那么多善事,应该得到达摩的点赞才对。
令人惊讶的是,达摩说:并无功德。
梁武帝反问:为什么会这样呢?
达摩回复:你做的,都是小事,给的,都是小恩惠,就像影子一样,表面文章罢了。
又说: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以上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mdash;mdash;生活,没有绝对的真理。
同样一座山,有人觉得像马,有人觉得像牛,还有人觉得像猪。若你要苛求结果,反而是烦恼来了。
同样一个人,不同的角度看,有不同的特点。但是任何角度看,都不会圆满。人生,只是在追求圆满的过程之中。
若要活得快乐,就要积极行善,但是不问结果。别管善良,是否有善报,你去做了好事,就行了。
做了好事,却要等待好的结果,会很难受的,不如不等了,去做下一件好事。问心无愧,就会快乐。
04
作家余华说过: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人生苦,看似源自外界:爱而不得、要发大财、要有房子、要好的工作、惧怕疾病、担心变老、遇到意外......其实苦的根源,在自身。
投射效应指出,我们习惯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其他人、他物身上。若能逆向思考,就能反求诸己,从而做到自渡。
命运是一条孤独的河流,每个人都要学会一个人独行。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作者:布衣粗食。
对感情果断,爱憎分明的摩羯座,重视爱情中的忠诚度,执着又坚定
2024-11-13
2024-11-06
2023-11-24
2024-11-07
2024-11-16
2024-04-12
2024-01-10
2023-11-23
2024-01-30
2024-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