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天性乐观积极,从来没有历史的沉重负担。美国作家的作品,都像忘了年龄似的,他们的受众往往很宽。读美国小说,往往有种仍然年轻的强行灌输,但你也不得不承认,这种感觉很好。这本《廊桥遗梦》即是如此,作者罗伯特沃勒,偏偏就是要怀揣逆反心理,要给危险的中年时的出轨找出人性的借口。
记得当初这本小书初到中国很不起眼:薄薄的小册子,都不是标准书的规格尺寸,而且封面那座桥的照片也很小,红的,甚至有些寒碜,印刷质量粗糙。我不明白这本书为啥到中国来了,加之当时年轻,看完也完全没被书中描写的爱情吸引和感动。反而觉得这两人是作(秀)呢!后来,看了梅姨和伊斯特伍德的电影,感觉不一样了,二人精湛的演技,已超越小说本身。我那时认为,如果不是电影,这本小书根本引不出任何波澜。之所以跑到中国来大火,那是因为赶上了一个好时机。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中期,正是下海潮风起云涌之时,很多人从国企走进外企,从固有的藩篱走进充满诱惑的商海。这里面除了金钱的诱惑,当然不乏情感的诱惑和自我的解放,所以当时有很多地下情、婚外情也就悄然而生。人们在道德底线和自我释放中挣扎徘徊,突然出现的《廊桥遗梦》似乎给出一些理由,让人们去放飞自我,于是其共鸣程度甚至大于美国的读者。
说来惭愧,直到最近,我才正式读了英文原版小说。也许是因为年龄的缘故,这次我被深深吸引住了。从而又加深了我自己的理论:那就是深信有些书,必须到了某个特定年龄才看得懂。
小说表面写的是中年人的爱情,并且写得非常深入,酣畅淋漓,灵与肉的层层递进非常用心。但字里行间,我看到作者其实已跨越了爱情的主题,他是在用这个通俗易懂的故事和情节,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的领悟。你会发现男女主人公正在缠绵的时候,会突然中断,男主角开始说起别的毫不相干的事情,读者感到有些突兀,但这才是作者的心声,他要借着男主角之口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这就是宿命。在男主角自己的诗歌里,他是一支箭:很久以前,当我还没有成为一个男人的时候,我曾是一支箭。而他要告诉我们的就是自己的迷茫:在一个越来越冷酷无情的世界里,我们都伤痕累累,于是我们像甲壳虫一样武装起来,不再敏感。激情远离,开始了沉闷的生活。这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我不晓得。这种迷茫,无论你多大年纪都不会消失。因此本质上,爱情和年龄无关;而人的迷失更和年龄无关。所以,在四十不惑之类的教育下突然看到这种离经叛道的说法,才会中毒。
话不多说,我们还是从文学的角度分析一下这本小说的魅力。
简而概之,这里有三层递进,让感情的洪波一浪高过一浪,乃至最后无法阻挡地淹没了人物和读者。而作者却一直用一根无形的线拽着人物和读者,让我们一起屈服的,不是道德,而是人性中最柔软的爱。
孟子的言论充满了智慧和哲理,有些话就是放到今天,也是极闪光的
2024-11-06
2023-12-04
2024-11-06
2024-11-05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什么意思 长风破浪会有时...
2023-12-11
2023-12-27
2024-11-07
2024-04-10
2024-11-05
2024-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