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个月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中的“三秋”指的是三个季度,也就是九个月。
古人将一年分为四季,每季三个月,因此“三秋”代表的是九个月的时间。这种表述不仅是对时间跨度的描述,也强烈地表达了思念和渴望之情。
三秋指的是时间:三个季度/季节(九个月时间)。
经常用“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来表达对别人的思念。一般被用来比喻虽然时间很短暂,却但却让人感觉很久一样。
中国古人说话,往往比较含蓄,爱用比喻或者隐喻的说法,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比如当古人提起对一个人非常思念的时候,不会直截了当地说,“我想你了”,而要用非常委婉又非常文艺的方式,“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等等。
在表达思念的词句中,还有一句是知道如今大家还会经常用到的,就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那么,这个三秋是多久呢?有很多读者认为,三秋,指的是三个秋天,既然是过了三个秋天,无疑也就是要三年了。
那么,这句话的本意,真的指的是三年吗?其实不然。这句话的最初出处,是《诗经·国风·王风·采葛》,原诗是这样的: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翻译过来,就是那个姑娘在田野里忙着采葛,只是一天没有见到她,就像三个月没有见到一样;那个姑娘在田野里忙着采萧,只是一天没有见到她,就像是三个季节没有见到她;那个姑娘在田野里忙着采艾,只不过是一天没有见到她,就像是三年没有见到她。
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表达对恋人的思念之情的诗作。热恋中的青年男女,只不过是隔了一天没有见,就如同隔了三个月,三个季节,三年一样,让人魂不守舍,焦躁不安。从三个月,到三个季节,再到三年,是逐渐递进的关系。在这逐渐递进的过程中,也更加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一个人,对恋人刻骨铭心的思念。
这种比喻,虽然有一定的夸张的成分,却将诗人的心理活动,描写非常深刻。从而也慢慢演变成了这句最经典的表达思念的话——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进而也诞生了“一日三秋”这个成语。
所以,“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其实指的不是秋天的三个月,也不是三年,而是三个季节。
这首《采葛》,没有详细的故事情节,没有写明男女双方是如何相识的,又是一层什么样的关系,是订婚了?还是已婚夫妻的小别?还只是男子单方面的爱恋?也没有写到后面的故事,男子是否和女子又相见了?两人是否“有情人终成眷属”了?作者只是直抒胸臆,简单而直白地表达出男子对女子的思念之情。
故而,这首诗也产生了很大的争议,《毛诗序》中认为,是诗人“惧谗”,因为“一日不见与君”,就生恐被小人在君主面前进了谗言,是“忧惧于谗矣”。而朱熹的《诗集传》中则认为,这是“淫奔”之作;而吴懋清的《毛诗复古录》中,则认为这是以采葛来比喻蓄养人才,因为“求之太急”而不得,所以忧心如焚,直言如三月,如三秋,如三年;当然,也有人认为,这就是单纯的一首表达恋人之间思念至深的诗作。
其实,不管诗人最初做这首诗的用意,究竟是什么,却都给今天的我们,留下了一首非常简单明快,朗朗上口的千古佳作,也使得我们在表达自己的思念时,有了一句委婉又感人至深的话——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本文标题: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三秋是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