饽饽是满族平时和过节主要食品。饽饽是用粘米做成的。有豆面饽饽、苏叶饽饽和粘糕饽饽等,豆面饽饽是用大黄米、小黄米磨成细面,加进豆面蒸制而成,颜色金黄,有黏性,味香可口。苏叶饽饽是用高粱面和豆泥混合拌匀,用苏叶包起来蒸熟,有一种苏叶的香气。粘糕饽饽是用大黄米浸泡后磨成面,在黄米面中间包豆泥蒸熟做成的。
中国北方人习惯把许多面制食品称为饽饽。制作方法分为蒸、烙、烤、煮等。据清代姚元之《竹叶亭杂记》记载:饽饽,古之铧锣也。又据《升庵外集》:北人呼为波波,南人呼为镆镆。今京中书为饽饽,有硬面饽饽、发面饽饽。
承德人吃饽饽已有300多年历史。清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等每年来避暑山庄消夏,主食几乎都要吃饽饽。据乾隆44年(公元1779年)和嘉庆25年《驾幸热河哨鹿节次照常膳底档》记载:乾隆和嘉庆就餐用过匙子饽饽、油酥饽饽、芦花饽饽、奶油饽饽、澄沙饽饽、白面丝糕等不下20多个品种。乾隆末年,一些御厨离宫休致到承德街定居,有的就在本市开设饭馆和点心铺,专以制作饽饽为生。
由于饽饽是满族人的主要食品,因此种类十分繁多,像凉糕、酒糕、金丝糕、太阳糕等等,不胜枚举,各有风味,另外金黄的小窝头,酥脆的炸馓子,松软的淋浆糕、细腻的大盆糕,更是各具特色。所以老北京人串门,尤其是拜年,除了拿点儿茶叶、水果、酒水之外,提两个点心匣子,因此老北京城里有着不少知名的点心铺,老北京人管这叫饽饽铺。